现在,随着DeepSeek这类大模型的崛起,中国的医疗行业正在快速智能化,很多医院已经开始使用DeepSeek。甚至一些人开始通过DeepSeek来“隔空把脉”,获取中药的配方。但是,AI医师真的靠谱吗?
在北京儿童医院,一群知名专家正围坐在会诊室里,和中国首位AI儿科医生一起讨论疑难病例。AI系统根据患儿的脑部磁共振图像和病历,给出了一个诊断建议,竟然和专家们的判断几乎完全一致。这次会诊让很多专家都感到惊讶。现在,每周四,AI儿科医师都会参与专家会诊,帮助讨论五到十个患儿的病例。
医院里的AI渐渐成了常客
随着AI的进步,现在在很多医院,AI已经开始成为常见的“助手”。曾经大家看病前会通过百度查查资料,现在很多人会选择使用DeepSeek来获取更系统化的健康建议。华山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医师郁金泰说,DeepSeek就像是患者的“健康自查工具”。很多医院在DeepSeek的基础上都开始搭建自己的AI系统,一些大医院甚至自己研发了专门的AI模型,来辅助诊疗。
AI也会“出错”:虚假信息让人头疼
不过,AI也有它的“短板”。大家现在担心最多的就是AI可能会“出错”,或者产生所谓的“幻觉”,就像是AI系统根据数据做出的回答可能并不真实。比如,有些影像数据虽然看起来很复杂,但AI可能会误把无关的干扰信号当作病变,做出错误的诊断。
有的医生也遇到过AI编造内容的情况。有一个外科医生让DeepSeek帮忙做PPT,结果它开始乱编医学术语和引用,弄得他也有点怀疑:“如果AI给出的建议不靠谱,那我们该怎么确保它在医学决策中不出错呢?”
这种“幻觉”问题让AI的输出变得不那么可靠。专家们说,AI的错误和幻觉大多跟它所依赖的数据有关。如果输入的信息有偏差,输出的结果自然也会不准确。
AI是医生的好帮手,但不可能替代人
虽然AI能在很多情况下为医生提供帮助,但大多数医生认为,AI现在主要还是辅助作用,不能完全替代医生。比如,影像科医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被AI替代的风险,因为AI能分析X光片和CT扫描,发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小结节。但对于儿科医生来说,AI就不太可能取而代之,因为AI缺乏创新和临床经验。
北京大学的神经内科主任孙永安教授也表示,尽管AI在分析和整合现有数据方面表现不错,但它无法进行创新,无法发现新的治疗方法。而医学的进步往往就是来自这种“突破”的创新。
在急诊科,医生们也认为,虽然AI可以帮助分析病情,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由医生来做。比如,做手术时,AI能帮忙标记病灶位置,但如何避开血管、确保手术安全,还是需要医生亲自判断。
中医领域的AI,靠谱吗?
AI在西医方面的表现比较成熟,但如果转到中医领域,情况就更复杂了。中医讲究“望闻问切”,需要医生亲自接触患者,了解其身体状况。而AI只能通过病人的描述来分析病情,这就导致它在中医诊断上存在局限性。
尽管如此,很多人还是开始尝试通过DeepSeek获取中医药方,甚至有人觉得DeepSeek开出的药方效果不错。有位妈妈分享说,她用DeepSeek给自己孩子看病,孩子的症状在几天内明显好转,觉得AI挺管用的。不过,也有不少人担心,AI开出的药方并不适合每个人,毕竟中医讲究因人制宜。
一些中医师也表示,现在很多人对中药的安全性认识不够,觉得它们天然无害。实际上,很多人不懂得自己体质的差异,擅自根据AI的药方去配药,可能会带来风险。有位中医师提到,许多人都觉得中药没有副作用,但实际上错误的使用中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,比如中毒。
当然,目前DeepSeek推荐的药方大多是比较常见且安全的中药方,但如果过度依赖,还是有可能出问题。
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,但它并不会取代医生的工作。尽管AI可以帮助医生做出诊断、提供辅助意见,但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医生手中。尤其在中医领域,AI的局限性更加明显,不能完全依赖它来做出诊断。未来,AI在医疗行业中的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强大的助手,而不是取代医生的角色。
